降温了,顶着寒意回到家洗个热水澡,暖和又舒服,如果能泡个温泉就更惬意了。你知道中国古人洗澡有哪些讲究吗?
在先秦时期,普通人洗澡的频率不算高,一年中一些固定的时节会举行含有洗澡沐浴内容的仪式。“那时候洗澡是一件很有仪式感的事情,在重要的仪式和场合中都强调沐浴。”南京文史作家侯印国说。
洗澡的步骤有哪些?《礼记·玉藻》提到,人们在叫作“杅”的木盆里洗澡,“浴用二巾,上下绤,出杅,履蒯席,连用汤,履蒲席,衣布晞身,乃屦,进饮。”大意是,洗澡的时候要用两种浴巾,巾(细葛布浴巾)用于擦拭上身,绤(粗葛布浴巾)用来擦拭下身,出了浴盆,要站在蒯草席子上,用热水冲掉脚上的脏污,再站到蒲草席子上,裹上白麻布,等身子干透,这才穿上鞋子和衣服,再来喝酒。
对当时的贵族来说,洗澡则有专业的服务人员。《周礼·天官》云:“宫人掌王之六寝之修,为其井匽,除其不蠲,去其恶臭,共王之沐浴。”宫人的职责中就包括为王洗浴。此外,还有着专业的与洗浴相关的礼仪设备。侯印国告诉记者,沐浴时用来盛水的礼器叫浴缶,一般都是鼓腹,器型矮胖,口较大,有盖。“目前出土的有数百件。”侯印国介绍,河南淅川下寺2号墓出土的一件高49厘米,上有十字铭文 :“楚叔之孙鄬子倗作浴缶”,比较有代表性。
浴缶主要见于春秋中晚期到战国时期的楚国,在受楚文化影响的汉淮流域各国也在使用。除了浴缶,盘和鉴是用来盛水的青铜器。有的盘和鉴器型非常大,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“虢季子白”青铜盘,长约137.2厘米,宽86.5厘米,高39.5厘米,形似一个大浴缸,是目前所见商周时期最大的水器,很多学者认为它当初可能就是用来盛水洗浴的。
从考古发现来看,秦咸阳一号宫殿遗址中,宫殿分层建于夯土高台的台顶、台腰和台底。其中台腰这一层有北二南四共六室,其中南侧的东头第一室方砖铺地,设有壁炉和排水池,一般认为就是浴室。
古代最豪华的浴室主人可能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。晋代王嘉《拾遗记》记载,石虎创设了一种露天的四时浴室,用类似美玉的石头做堤岸,用琥珀做长勺。夏天的时候“引渠水以为池,池中皆以纱縠为囊,盛百杂香,渍于水中”,到了寒冬,则“作铜屈龙数千枚,各重数十斤,烧如火色,投于水中,则池水恒温”,取名“燋龙温池”。洗浴后,浴池中的水排出宫外,这里的水渠叫作“温香渠”,附近很多人争着抢这个洗澡水,如果能带回家一升两升,“其家人莫不怡悦”。随着石氏政权的破灭,这个“四时浴室”也随之被夷为平地。
《宋史》中记载蒲宗孟生性奢侈无度,日常盥洗分为小洗面、大洗面、小濯足、大濯足、小澡浴、大澡浴六种类别,“每用婢十数人,一浴至汤五斛”。
当然,也有对洗澡毫不在意的,最有名的便是王安石。“宋人笔记中记载,王安石面门黧黑,门人非常担忧,找了医生来看。医生一瞅,说这脸色虽然很暗黑,但这不是病,是因为他太久没有洗脸了。脸都不怎么洗,澡就更懒得洗了。”侯印国说。
温泉古代也称汤泉或汤池,西晋张勃的《吴录》中描述了南京汤山的温泉 :“丹阳江乘县有汤山。汤出其下,大小凡六处。汤涧绕其东西。冬夏常热。禽鱼之类,入者辄烂。以煮豆谷,终日不熟。草木濯之,辄更鲜茂。”直到今天,这里还是有名的温泉景点。
说到温泉洗浴,不得不提“贵妃出浴”这一著名典故。白居易《长恨歌》中写道 :“春寒赐浴华清池,温泉水滑洗凝脂。侍儿扶起娇无力,始是新承恩泽时。”华清池是华清宫中的温泉。唐代郑处诲《明皇杂录》中记载的“秘闻”说 :“玄宗幸华清宫,新广汤池,制作宏丽。安禄山于范阳以白玉石为鱼龙凫雁,仍为石梁及石莲花以献,雕镌巧妙,殆非人功。上大悦,命陈于汤中,又以石梁横亘汤上,而莲花才出于水际。上因幸华清宫,至其所,解衣将入,而鱼龙凫雁皆若奋鳞举翼,状欲飞动。上甚恐,遽命撤去,其莲花至今犹存。”据说,在扩修华清池时,安禄山送来精致的白玉雕成的鱼龙凫雁及石梁、石莲花。唐玄宗来这里洗浴时,玉石鱼龙凫雁都“蠢蠢欲动”,让他大为惊恐,急忙让人撤去。
古人将温泉分为硫黄汤和朱砂汤。宋代《墨庄漫录》记载 :“汤泉有处甚多,大热而气烈,乃硫黄汤,唯利州褒禅山相近,地名平疴镇。汤泉温温可探,而不作火气,云是朱砂汤也,人传昔有两美人来浴,既去,异香郁郁,累日不散。李端叔《过浴池上作》诗云 :‘华清赐浴记当年,偶托荒山结胜缘。未必兴衰异今昔,曾经天女卸金钿。’”
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。天选天选团队